梵蒂冈与中国:对话与谈判
(梵蒂冈新闻网)本著开放和互相尊重的态度进行对话能让我们接受他人的差异,承认他人的身份及其使命;一同前行使我们彼此充实,相辅相成。为了对话,我们要坚持我们的身份并承认对方的身份。真正的对话有如“降生”的过程,在这过程中天主与人对话并寻找人,为了与人建立救恩的关系。
教宗方济各认为,谈判则是一个实际的过程,其中每个人都试图从对方那里获得什么:正如人们说的,谈判永远是“分蛋糕”的行为,但我们应当做的就是让每个人都成为“赢家”。因此,每一场谈判,以及随之而来的每一项协议,总是不完美的、暂时的、正在进行中的,就像一段漫长进程中的诸多环节,随著时间的推移而建成。
教宗方济各秉持一贯的开放和尊重的沟通风格,本著接纳他人之差异、承认每个人身份和使命的态度,继续致力于促进和支持与中国政府的官方对话。如此,切实的谈判重新启动,然而谈判向来不容易,并且出现过突然的中断。事实上,曾经出现这样的状况:谈判两方,一方面重申对话和达成一致的良好意愿,另一方面却在相互理解的时候又因一些阻碍而停步。
在此,我们应当承认在中国的教会的大部分人士赞成已经展开的对话,不仅是“官方”团体,还有“非官方”团体。虽然我们谈论百分比或许不妥当,但我们仍可引述中国主教的意见,包括政府承认和不承认的主教,他们都表明支持恢复对话,以及有可能达成的协议。
一位政府承认的主教获悉中国与圣座恢复对话的消息时态度非常积极,他指出大多数天主教徒都支持教宗,以及中国和圣座的对话,并且热切地祈祷,期望达成一项协议。
另外,也有一位官方不承认的主教表明恢复对话是好事,当然在言语之外还必须看到事实。然而,见面谈话好过不见面,因为只有在见面交谈后才有可能解决问题。
对话的进展及对话艺术的艰难即在于此:对话使彼此靠近,了解对方的身份认同,并让对方了解自己的身份认同。如此,在对话中各自的意向得以表达,而不是只说些惯常的话。在对话的过程中,双方有时产生距离也完全正常,因为觉得自己过于向对方让步,放弃了自己的合理需求,愿意更好地阐明自己的期待和主张。
但是,为了达成双方都接受的解决方案,最终也必须更改自己过高的期望。对教会而言,这意味著她可以区分哪些是攸关基督信仰的,哪些不是。只有各方都接受对方,尊重对不同意见进行讨论和交流的过程,试著了解在解决问题时提出不同意见的正当理由,严肃而真实的对话方可起作用。
所有这一切或许会非常艰难。只有秉持相互信任和慷慨的精神,才能在一场谈判的一次又一次而且常常令人疲惫的会议中保持对话的节奏。双方必须保持这种负责的态度,在共识似乎非常遥远甚至无法实现的时候仍能保持镇静,巩固已彼此走近的小步伐,始终保持积极态度,这样才能增进对对方诚意的信任。
一如教宗方济各所言,“现实总是高于想法”。
(与中国对话系列五)
延伸阅读:
对话的主角:圣座与中国当局(与中国对话系列四)
与中国对话:在中国的教会履行使命的必要选择(与中国对话系列三)
与中国对话:有赖于微小却重大的步伐(与中国对话系列二)
与中国对话:绝非挥舞魔杖就能解决所有问题(与中国对话系列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