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主教会议默想:教会应重新发现灵魂饥渴之地
(梵蒂冈新闻网)对耶稣来说,凡是一个人忍饥受饿、表现出「饥渴」的地方,就是最佳的传教「地点」;需求在人身上挖掘出关系的空间,让福音能本著真理宣扬开来。本笃会安杰利尼(Maria Ignazia Angelini)修女10月15日上午在梵蒂冈保禄六世大厅带领世界主教会议与会者进行默想,强调了这一点。大会《工作文件》的第三部分探讨的是「地点」,因此默想的主题是「同道偕行的教会从事传教使命之地」。
福音迈过一道道的门槛前行
教会扎根于具体的位置、环境和文化,这「从起初就促使首批基督徒团体心生急切感」。安杰利尼修女阐明,事实上,「谈到生活的地点,基督徒总是矛盾地将自己看作是『定居于此的局外人』」。
一想到基督徒最初生活的地点,即:耶路撒冷、撒玛黎雅、安提约基雅、约培、凯撒勒雅、斐理伯、厄弗所,「似乎会立刻浮现基本的辩证:假如教会的地点始终是一个具体的聚会空间和时间,福音在尘世的旅途就是迈过一道又一道的门槛,丝毫没有停下脚步,也没有与时代的文化环境缔结任何『神圣的盟约』」。
关系网的幅度
主耶稣复活的那天清晨,一句「祂不在这里」(参阅:玛廿八6、谷十六6、路廿四6)标志出「福音的宣讲总是在走出去」。这宣讲从一开始就「令人喜出望外,引领从宗徒传承下来的教会作出『向外走』的选择」。当初宗徒们先是聚集在最后晚餐厅里,后来他们走出晚餐厅,走出圣殿,走出科尔乃略的家。
教会扎根于「人所在的每一个地方」,同时带有逾越奥迹的动态元素。因著一句「祂不在这里」,教会克服了「停留在一个地方静止不动的观念,即使是最神圣的地方也不例外」,从而编织起「关系的地点这张网」,借以散发活力。
耶稣喜爱筵席
然而,修女问道,在这张网上面,哪一条是线,哪一些是节点?为了回答这个问题,修女提及两个「筵席」的景象:一个是《工作文件》导言中的依撒意亚先知预言,即普世的筵席(参阅:依廿五6-8);另一个是当天福音记载的耶稣应法利塞人之邀赴宴(参阅:路十一37-41)。
这两个筵席放在一起,便呈现出二者的「强烈对比」:「天主准备了筵席,在一个『不特定的地点』开启未来;天主子耶稣接受伪君子的邀约,冒险在关系的地点重新提出有关筵席的见解」。耶稣「喜爱筵席」,从玛窦蒙召(参阅:玛九9-13)到最后晚餐:对祂来说,人的餐桌是「沿途的聚会地点、真理的冒险之地」,祂甚至为了聚会方式及同桌人的风格,「列出一条条的指控」。
需求挖掘关系的空间
修女继续表示,餐桌是个具有「强烈象征意义的地点」。宣讲固然敦促人踏上旅途,但旅途中必然要落脚歇息、止饥解渴。在那里,需求深挖出与他人建立关系的空间,无论是朋友或是仇家,圣人或是罪人,相处的挑战即在于此。
回到筵席的比较,耶稣以筵席为地点,表达出「我热切渴望与你们同桌共餐」。总是描写耶稣温柔一面的圣史路加,描写耶稣在这个筵席上「暴跳如雷、粗鲁无礼,表现出祂有意打破现况,再次唤醒良知,彻底抗拒一种文化、一种宗教体制」。
恩典的飨宴
此外,耶稣在这筵席上也提出了「以恩典为基础的新飨宴」。祂说:「只要把你们杯盘里面的施舍了,那么,一切对你们便都洁净了。」
这个福音事迹如此邀请众人进入「教会同道偕行皈依的地方」,那是「人的空间、文化的空间、脆弱的空间,也是坚毅望德的空间」。如果说耶稣谴责的是心口不一,那么祂也坚决反对表里不一、公开与私下的两面派、个人与团体的双重标准。修女表示,「普遍的愚昧」由此而生,它使得福音的宣讲今天难以在生活环境里扎根。
焕然一新的内在
安杰利尼修女强调,为了在人际关系中寻找传扬福音的空间,切莫「跟著媒体随波逐流」、「空洞地遵守规范」、盲从「外表」的文化。这一切无法解除青年的饥渴,只会使他们筋疲力尽。
天主的风格体现在《依撒意亚先知书》和《路加福音》的这两个宴席里,「大力催促我们走上同道偕行的旅途」,提出与世俗不同的「聚会准则」。对耶稣来说,最初的相聚地点是「焕然一新的内在」,主流文化对那空间嗤之以鼻,但那里是「同道偕行宴席的上好地点」、能秉持真理与人相遇的地方。
安杰利尼修女最后期许大家重新发现这些地方的生命力。
链接网址: www.vaticannews.cn
订阅电邮新闻:http://www.vaticannews.cn/zh/newsletter-registra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