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真正的皈依是慷慨解囊,不做虛偽的基督徒
(梵蒂岡新聞網)“真正的皈依”是在上主的觸動下“慷慨對待他人”和“幫助最弱小者”。教宗方濟各8月21日上午在保祿六世大廳主持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如此表示。教宗在要理講授中繼續省思《宗徒大事錄》的主題,論述了“在基督徒團體内的完整共融”(參閲:宗四32;34-35)。
教宗指出,真正的皈依不能僅限於言詞,因為“有一種團結互助的動力使教會成為天主的家庭,那裡以共融的經驗為核心”。“共融”意味著“放在一起”,“共享一切”,“成為一個團體,而不是自我封閉”。這種初期基督徒團體的分享模式如今仍然切合時宜,“幫助我們成為慷慨而非吝嗇的人”。
“教會總是有這些基督徒的舉止,他們去除多餘和不必要的東西,將之給予真正有需要的人。他們不僅分享金錢,也分享時間。多少基督徒在做義工啊!這是極美好的事!這就是共融:與他人分享我的時間,幫助有需要的人。義工服務、愛德善工、探訪病患正是屬於這樣的共融;我們需要常與他人分享,切莫只尋求個人利益。”
教宗繼續表示,“身為基督奧體的肢體催促信友們彼此共同負責”,“強壯者幫助軟弱者(參閲:羅十五1),任何人都不應感到貧乏,因為它使人性尊嚴受到羞辱和損害”。在初期教會團體内,“愛是生活的形態,但這不是言詞上的愛,不是虛情假意的愛,而是行動上和相互幫助的愛。具體的愛正是讓愛具體地實踐出來”。
上主“溫柔的神”戰勝了“各種偽善,讓滋養基督徒團結互助的真理暢通無阻。這團結互助並非社會援助活動,而是教會因其本性必須做出的表達。教會是衆人,尤其是最貧窮者極溫柔的母親”。
教宗提到《宗徒大事錄》的兩個實例,一個是巴爾納伯的正面例子,他變賣了田地,“將一切所得都交給宗徒們”(參閲:四36-37);另一個是阿納尼雅和他的妻子撒斐辣令人悲哀的負面例子,他們賣了一塊田地,“決定只把一部分錢交給宗徒們,其餘的留給自己”(同上:五1-2)。這種“欺騙”破壞了“無償、從容和無私分享的關係”,“後果悲慘”。
教宗最後總結道,有一種人總是做教會的過客,從來不進入教會。他們自以為是基督徒,實際上只是地下墓穴的遊客。“這種生活只從損害他人的情況中獲得利益和好處,無可避免地導致内心死亡。有多少人說他們自己接近教會,是神父和主教的朋友,而他們只尋求自己的利益。他們是虛偽的人,能摧毀教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