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體大會與歷任教宗:略述一段大愛的歷程
(梵蒂岡新聞網)第52屆國際聖體大會在匈牙利的布達佩斯舉行,主題為“我的一切泉源都在祢内”。在匈牙利舉行教會的這件盛事已是第二次,第一次是於1938年,當時處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的恐懼中,希特勒禁止德國天主教徒前去參加,這給大會帶來了壓力。教宗庇護十一世派遣帕切利(Eugenio Pacelli)樞機、日後的庇護十二世作為他的特使參加大會。那屆大會對今天也有强烈的回響,因為本屆聖體大會的主題曲是1938年那屆的更新版本。
首屆國際聖體大會於1881年始於法國里爾,主題為“聖體聖事改變世界”。此前在法國興起敬禮聖體的運動,一位名叫艾米麗·瑪利亞·塔米西耶(Émilie-Marie Tamisier)的女平信徒對此貢獻極大。第二屆聖體大會也在法國舉行,塔米西耶女士再次提供己力。這位女平信徒以往經常組織朝聖團到存有聖體奇跡的朝聖地朝聖。正是依照這個蹤跡,亞味農、這座“教宗的城市”被選中,那裡於1443年有過一次重要的聖體奇跡。
隨後,聖體大會相繼在比利時列日和瑞士弗里堡召開,1888年那一次在法國巴黎舉行,教會的這件盛事也日益具有國際幅度。1893年,在教宗良十三世的推動下,聖體大會在耶路撒冷召開。這位教宗的意願是祈求天主,“將那些地區信仰基督的子民藉著愛德的聯繫與我們聚合在一起,儘管他們與我們分離”。
1899年,在法國露德舉行了19世紀的最後一次聖體大會,並將大會託付於榮福童貞瑪利亞。在與會者的許多報告中也重點提到聖巴斯卦理(Pasquale Baylon)的形象,這位聖人此前被良十三世教宗宣布為國際聖體大會的主保。
1905年,國際聖體大會首次在羅馬舉行,由教宗庇護十世親自主持。這位教宗邀請信友們前來羅馬參加這件盛事,並保證親臨一些活動。在那次大會期間,庇護十世在聖體前的祈禱十分感人,他勸勉信友們領受聖體聖事的忠告永世留存。
繼倫敦之後,聖體大會越過大洋,於1910年來到加拿大蒙特利爾舉行。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在1914年舉行的那屆大會後便中斷,直到1922年才在羅馬恢復,當時的教宗是庇護十一世。從那時起直到第二次世界大戰,聖體大會每兩年召開一次,總是在不同的城市舉行:阿姆斯特丹、芝加哥、悉尼,甚至於1930年來到了非洲的迦太基。
1938年,聖體大會在布達佩斯舉行,那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最後一次。1952年,在西班牙巴塞羅那恢復了大會,之後不再是每兩年,而是每隔4年舉行一次。在1960年的慕尼黑大會中開始使用羅馬古老教會的觀念,即城市的集合(Statio Urbis),教宗和子民在特定的機會中藉著祈禱緊密相連。在國際範圍内,這個概念又演繹為世界的聚合(Statio Orbis),各地方教會在與教宗的共融中,或與他的特使一起圍繞著聖體奧跡,共度“承諾和祈禱的一個時刻”。
梵二大公會議促使聖體大會越來越向人類的希望和需求開放。若望廿三世選擇孟買作為第38屆聖體大會召開的城市,以“聖體聖事與新人”為主題。保祿六世親自前往印度出席會議,印度人民的人情味和尊嚴,以及他們的貧困處境深深打動了教宗。他在那裡讓一艘裝滿小麥的船靠岸,然後在離開前將他的座車贈送給加爾各達的德肋撒修女。
4年後的1968年,保祿六世又親自出席了在哥倫比亞召開的國際聖體大會。當時正吹拂著改變之風,教宗蒞臨波哥大便標誌著教會致力於促進精神和物質發展的行動。這次大會以“聖體聖事與愛的紐帶”為主題,隨後以愛德為標記的舉動在在顯示對卑微者的真正關注。
社會議題和家庭的普世價值,以及和平、自由,乃至新福傳的必要性都是80年代末和整個90年代在韓國、西班牙或波蘭召開聖體大會討論的核心問題。從兩千年禧年至今,8屆國際聖體大會都是在不同的城市舉行,若望保祿二世親自主持了“千禧年”在羅馬舉行的大會,那次的主題為“耶穌基督,世界的唯一救主,新生命的食糧”。此前,這位教宗親臨1985年在肯尼亞内羅畢、1989年的韓國首爾、1993年在西班牙塞維利亞,以及1997年在波蘭弗羅茨瓦夫舉行的聖體大會。
2008年,國際聖體大會在加拿大魁北克召開,主題為“聖體聖事:天主賜予世界生命的恩典”,教宗本篤十六世在梵蒂岡宗座大樓透過電視直播,在閉幕彌撒中講道。他說,“聖體聖事是我們最美的珍寶,是卓越的聖事,將我們更多地帶入永生,蘊含我們得救恩的一切奧跡,是教會行動和生命的泉源及頂峰”。
2012年,在愛爾蘭都柏林召開了第50屆國際聖體大會,主題為“聖體聖事,與基督及我們彼此間的共融”。本篤十六世在大會閉幕時發表視頻訊息,勉勵衆信友祈求天主,“好能成為祂聖愛的真正見證人,以及祂的真理的見證人。祂的真理是愛,基督的愛乃是真理”。
第51屆國際聖體大會在菲律賓宿霧召開,主題為“基督在你們中,作了你們得光榮的希望”。教宗方濟各在視頻訊息中的邀請是走出去,接受教會的傳教使命,以天主的愛醫治世界的惡疾。
鏈接網址: www.vaticannews.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