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聖伯多祿大殿開始初期修復工程,教宗禮儀照常舉行

隨著圍在大殿中央祭壇外的支撐腳手架的搭建,貝尼尼傑作的修復工作隨即展開。福爾圖納托神父表示,“這塊地方是大殿的中樞,在此有聖伯多祿的墓,在此舉行及守護感恩祭”。

(梵蒂岡新聞網)為了迎接禧年,聖伯多祿大殿又回到文藝復興時期的古老建築工地,中央祭台上的華蓋在3個世紀後又進入初期的修復工程。華蓋下方是梵蒂岡墓穴,聖伯多祿宗徒的墓就在祭台下,那裡是基督信仰世界的中心。

梵蒂岡城國聖伯多祿工程處2月21日向國際新聞界介紹了這次修復工程的相關事宜。記者會上首先回顧了修建這座大殿的歷史。當時負責修建工程的都是最著名的藝術家,他們經歷了數個世紀,拿出全部的才華、全部的知識,以及全部最好的成績來完成這浩大的修建聖堂工程。

祭台下方的聖伯多祿墓是大殿的中心。為了讓這個場所更加莊嚴肅穆,教宗烏爾巴諾八世於1623年委託當時最有名望的藝術家貝尼尼(Gian Lorenzo Bernini)負責這項工程。他是建築工地的指揮,博羅米尼(Francesco Borromini)和馬德諾(Carlo Maderno)等人也參與了合作。這項龐大的工程於1625年完成。

與雕刻藝術融合的建築結構

在此前的教會傳統中,祭台上方是聖體傘形狀的輕盈建築體,目的是將信眾的目光吸引到祭台上,但大殿龐大的體積使之形成一種受壓的景觀,不成比例。巨型十字結構著實淹沒了一個不相配的中央結構。

於是,貝尼尼想到建一座巨大的青銅華蓋,將建築結構與雕刻藝術融合在一起。華蓋建成後讓人讚不絕口。螺旋銅柱的使用給人一種輕盈的感覺,如仿織物的流蘇花飾、青銅材質的垂飾。在四根銅柱的四角,弧形的內飾和海豚背冠似乎在與敞開的空間和從圓頂小窗射入的光線在玩耍。月桂樹枝纏繞柱身,上面爬著壁虎和蜜蜂,後者是巴貝里尼(Barberini)家族的象徵。貝尼尼本人也一定對這作品感到驚訝,先前他不得不重新設計加冕天使像,因為它們顯得太小。

禧年前完工

為了慶祝2025禧年,聖伯多祿大殿在3個世紀後又重新啟動建築工地。整個項目所蘊含的意義不僅與修復技術和方法有關,也具有靈性層面。負責大殿傳播工作的福爾圖納托(Enzo Fortunato)神父向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表達了上述思想。他說,今年11月該當全部完工,屆時我們能看到一件藝術傑作。

華蓋是一件傑作,有其極重大的象徵價值,因為除了是一件巨型藝術作品外,它正位於伯多祿墓的上方。福爾圖納托神父表示,“這塊地方是大殿的中樞,藝術、文化、象徵、靈性的重要性都在此處。感恩祭,即基督信仰生活的根源和頂峰就在此處舉行”。

偉大傑作的龐大建築工地

聖伯多祿工程處技術部門負責人卡皮塔努奇(Alberto Capitanucci)總工向梵蒂岡媒體解釋說,“這是一個偉大傑作的龐大建築工地,無論從其歷史意義還是從其規模來看,都是如此。它如同一座十層高的大廈,從底部到最上方的十字架高達30米”。

卡皮塔努奇總工最後表示:“我們選擇創造並保留一個敞開的空間,使教宗祭台可以運作,確保一年當中舉行的禮儀。所有通常在大殿舉行的教宗禮儀都將繼續在那裡舉行。”

鏈接網址:www.vaticannews.cn

訂閱電郵新聞:http://www.vaticannews.cn/zh/newsletter-registration.html

2024 March 07, 14: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