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窮人所需、為窮人服務的街頭廚房
(梵蒂岡新聞網)面對爆炸、摧毀等等這一切災難,他從家裡拿來一口大鍋,迅速來到街上為義工、傷員、親人、住在港口附近街道上失去一切的人們煮一鍋熱食。在貝魯特發生有史以來最大的一場悲劇的數小時後,馬龍尼禮司鐸哈尼‧塔烏克(Hani Tawk)神父和他的妻子杜尼婭 (Dounia)在團結互助精神的驅使下,開始了瑪利亞廚房(Cuisine de Mariam)的善工。這是一項在黎巴嫩實施的愛德項目,每天為那些失去資源卻飢餓不堪的人提供餐食,這些人包括窮人、流離失所者、難民、戰爭的受害者。
這對夫婦,先生哈尼 50 歲,太太杜尼婭 45 歲,他們結婚已經 24 年,有四個孩子,而且也是祖父母了,另一個孫子很快就要出生!。他們最初在黎巴嫩首都的人行道上分發餐點:有法國菜、意大利菜,而更多的則是黎巴嫩菜,因為它們更合乎當地人的口味。這對夫婦就這樣度過了 25 天。他們說,之後“我們被趕了出去,於是我們找到一個被摧毀但還能使用的倉庫,又重新開張”。近幾個月來,這對夫婦還開動一個在全國各地巡迴的流動廚房。
最初,他們分發的餐點竟然每月多達 25,000 份,平均每天將近 3,000 份。在戰爭期間,甚至增加到每天 5000 份。他們說:“我們每週工作七天。在 605 天中,我們從未停止過工作”。即使在無人機和炸彈的轟炸下也沒有停止過。是的,因為對哈尼和他的妻子來說,戰爭只是他們在這五年裡,拿著杓子和鍋子所面對的眾多悲劇之一:港口爆炸、經濟危機惡化、新冠大流行、國家南部的衝突。這對夫婦告訴梵蒂岡媒體:“但我們總是向前邁進。”
哈尼神父回想起這個計劃的最初階段時,他的黑框眼鏡後面出現了一絲閃動。
“我們住在比布魯斯,距離貝魯特 40 公里。當我們得知爆炸的消息後,我們就拿了一口大鍋,開始為義工和遭受打擊的人們燒飯。一開始,這是一個非常簡略的計劃,後來這個需求日漸增加。”
一個月後,他們租下了距離港口一百米遠的棚屋,這裡現在配備了專業廚灶和一張很長的桌子,他們二人在社交網絡上展示了裝滿食物的鋁盤。一開始只有杜尼婭下廚,後來哈尼也捲起了袖子幫忙。在新冠疫情封城期間,妻子杜妮亞放下了這份工作,回家照顧孩子和家庭,哈尼不得不一個人承擔起燒飯的工作。疫情過後,他們又返回崗位,孩子們甚至也加入其中:他們是三男一女,年齡分別為 26、20、16 和 13 歲。他們既是學生也是勞動者,很快就成了父母的幫手。這對夫婦表示:
“孩子們常和我們在一起。之前,孩子們的培育都是在家庭中進行的。我們煮飯常常到了半夜,隔天再把所有食物拿到街上。孩子們對這個工作總是興致盎然。他們總是忙得不可開交,甚至把積蓄都投了進去。”
現在,在不妨礙辦公室或大學的事務的情況下,孩子們繼續來幫忙,尤其是在夏天。
目前,瑪利亞廚房由兩位專業廚師負責每日膳食的準備工作,並有不少義工從旁協助。這裡的工作不止於此,杜尼婭 也開始提供心理和社會心理服務。她說:
“我們組織了兒童和成人小組。在黎巴嫩,社會保險並不涵蓋心理治療,但人們非常需要撫平他們的創傷,因為這裡的人受了很大的創傷。港口爆炸以及之前和之後的所有事件都給人們造成了嚴重的心理壓力。有一些症狀揮之不去,重創後的神經緊張綜合症,還有家庭內的暴力。許多人花不起錢去看心理醫生。於是我籌辦了一週三次的免費診所。人們知道我們在那裡,他們會預約並且前來就診。”
總之,在棚屋下,身、心、靈都能得到了醫治。瑪利亞廚房最初得到法國援助東方基督徒組織(Œuvre d'Oriente) 的支持,後來多個協會也加入進來。目前,最大的捐贈者是達飛海運基金會( CMA-CGM),隸屬世界第三大的法國運輸公司。不過,瑪利亞廚房的這兩位主角也表示:
“許多人立即相信了我們、相信我們的使命,並幫助了我們。有許多捐助來自個人。這是一個奇蹟,一個真正的奇蹟。”
如前所述,哈尼神父和杜尼婭除了這個港口項目外,最近還開始了另一項計劃,就是在貝魯特和黎巴嫩其他城市巡迴的流動廚房,包括前往受戰爭打擊的村莊。他們說,“他們每天可以準備約一千份餐點”。
無需詢問他們在付出這麼多努力之後,是否打算停下來或放慢腳步。他們表示:“的確,我們的願望是環遊世界,與眾人、窮人相遇,滿足他們的需求。”
哈尼和杜尼婭以他們的行動踐行了福音的教導。他們的願望是“環遊世界,與眾人、窮人相遇,滿足他們的需求”。那麼,我們就恭賀他們的夢想如願以償!
鏈接網址:www.vaticannews.cn
訂閱電郵新聞:http://www.vaticannews.cn/zh/newsletter-registration.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