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索

Cookie Policy
The portal Vatican News uses technical or similar cookies to make navigation easier and guarantee the use of the services. Furthermore, technical and analysis cookies from third parties may be used. If you want to know more click here. By closing this banner you consent to the use of cookies.
I AGREE
中文廣播
節目表 播客
窮人 窮人 

教宗:生態與公平唇齒相依,默觀及憐憫必不可少

「今天我們周遭的大自然不再受人欣賞,而是遭到『吞噬』。」教宗方濟各在接見「願祢受讚頌」團體時如此表示,並邀請個人與機構落實環境保護,好使人人不缺棲身之地。

(梵蒂岡新聞網)人們可以選擇陷入消費的焦慮,罔顧丟棄和浪費的醜聞,導致環境毀滅、生靈塗炭;抑或者,人們也可以選擇不急不躁,親自承擔起人類和大地的各種問題。後者擁有類似於慈善撒瑪黎雅人的目光,願意「照顧遭遇不幸的陌生人」。教宗方濟各於9月12日在梵蒂岡保祿六世大廳接見《願祢受讚頌》團體成員時重申了這些概念。

教宗在本次接見中首先指出,「忽視受造界和社會不公,兩者互相影響」。換言之,生態與公平唇齒相依。我們「需要以真心實意來應對當前氣候混亂的根本原因。泛泛的承諾有所不足;不能只顧自己選民或投資人當下的意願,而要目光長遠,否則歷史不會原諒」我們。

真正熱愛環境的人具備兩種特徵,即:「默觀」的能力和「憐憫心」。教宗闡明,「今天我們周遭的大自然不再受人欣賞,而是遭到『吞噬』。看待事物的目光總是快速、抽象又膚淺。病態地消費乃是我們的一大弊病。我們汲汲營營於最新的『應用程序』,卻不知道鄰居的姓名,無法分辨樹木的差異。更嚴重的是,這種生活方式令人失去根基,對施惠於己的人毫無感激之心。為了不遺忘,需要回歸默觀;為了不迷失於眾多無用的俗物之中,需要找回寧靜;為了避免心靈生病,需要停下腳步」。

這種默觀會「促成行動」。教宗表示,「每個人多少都能把人性貪婪所玷汙的世界,變成造物主所願的美好現實」。這其中蘊含了「憐憫」的能力,一種以天主的目光看待一切的情感。教宗說:「儘管我們在思想和行為上犯錯,天主始終把我們視為祂鍾愛的兒女。」憐憫心不同於「大發慈悲」,而是能「與他人締造新的關係」。

事實上,「我們的憐憫心是抵抗冷漠這種傳染病的最佳疫苗」。一個人若是心生憐憫,便能從「事不關己」轉變成「重視他人」。「世界需要這份實際又有創意的愛德,需要人們不在屏幕前發表評論、卻肯弄髒自己的手,移除變質壞去的部分,恢復尊嚴。擁有憐憫心是一種選擇:它意味著選擇不再敵視任何人,卻把人人看作自己的近人」。

教宗最後總結道,「心懷憐憫的人每天都艱辛地博鬥,對抗丟棄他人和浪費資源的情況」。糧農組織的統計顯示,發達國家每年丟棄十幾億噸的食物。教宗稱這現象「令人髮指」,並且說:「讓我們互相扶持、一起奮鬥,對抗丟棄和浪費。我們要選擇兼顧發展與公平的政策,讓所有的人獲得發展並維持可持續性,好使人人不缺乏棲身之地、新鮮空氣,以及他有權喝的水、有權吃的糧食。」

2020 Sep 14, 13:46
Prev
February 2025
SuMoTuWeThFrSa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 
Next
March 2025
SuMoTuWeThFrSa
      1
2345678
9101112131415
16171819202122
23242526272829
30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