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宗公開接見:我在亞太看到活潑和喜樂的信仰

在週三公開接見活動中,教宗回顧了最近在印尼、巴布亞新幾內亞、東帝汶和新加坡的使徒之旅:我看到了一個很大和活躍的教會。憐憫是見證基督的道路。

(梵蒂岡新聞網)教宗方濟各9月18日上午在聖伯多祿廣場主持了週三公開接見活動,在講話中回顧了剛完成的亞太四國之旅。不過,教宗在開始分享他的感受前,先向在場的信友和朝聖者們宣布了一個好消息:兩位讀經員將於星期六結婚。教宗說,“看到相愛向前推進,建立一個新家庭,這多麼美好:為此我願意提到這兩位,為此感謝上主”。

談到這次亞太使徒之旅,教宗表明,這不是一次旅遊,而是“帶去上主的話、讓人認識上主,也是為了解當地人民的心靈”。教宗解釋,他願意步武保祿六世的芳蹤,這位教宗於1970年長途跋涉,來到菲律賓和澳洲,也在亞洲不同國家和薩摩亞群島停留。教宗方濟各說“我比他大幾歲”,只去了4個國家。“感謝上主,讓我這個年邁的教宗完成了還是年輕的耶穌會士時想做的事,因為我那時希望去那裡傳教!”

教宗表示,他此行的第一個印象是,教會“仍過於歐洲中心化”,是“西方式”的教會。而實際上,教會比歐洲“大很多,也活躍很多”。“會晤這些團體、聆聽神父、修女、平信徒,尤其是要理教員的見證,我興奮地感受到這一點。那裡的教會不勸人改教,而是憑著‘吸引力’而成長,正如本篤十六世明智地指出的那樣”。

憐憫是基督徒的道路

首先是印度尼西亞,那裡的基督徒大約占10%,天主教徒3%,教會卻是“活躍、朝氣蓬勃的,能活出並傳揚福音”。這是個世界上穆斯林人數最多的國家,“有極高貴的文化,能協調多樣化”。教宗說:“在這種情況下,我確信憐憫應是基督徒能夠且必須走的道路,以見證救主基督,同時接觸偉大的宗教和文化傳統。”

友愛是未來

透過“信仰、友愛、憐憫”,福音進入印尼人每日的生活中。教宗解釋道:“在那裡我看到了友愛是未來,是對反文明、陰謀詭計、仇恨和戰爭,以及宗派主義作出的回應。”

整體發展的模式

在巴布亞新幾內亞,“不同的部族說800多種語言”,因此是“聖神運作的理想環境”,因為“聖神是交響樂,是和諧”。教宗說,傳教士們和要理教員在那裡耕耘,他看到了“出去傳教的教會”的美好。

“我很高興能與今天的傳教士和要理教員相處;聽到青年的歌聲和音樂,我很感動:在他們身上,我看到了一個新的未來,沒有部族暴力、沒有依賴、沒有意識形態和經濟殖民主義;一個友愛和照料絕美自然環境的未來。巴布亞新幾內亞能成為這整體發展模式的‘實驗室’,並由福音的‘酵母’所激勵。”

教宗尤其提到瓦尼莫給他留下的“美好回憶”,“那裡的傳教士們穿梭於森林和大海之間。他們進入森林是為尋找最隱蔽的部落”。

信仰一旦成為文化

談到東帝汶,教宗強調,“教會與全體人民分享獨立的進程,始終將他們引向和平及和解”。教會這樣做,並沒有將信仰意識形態化,而是“讓信仰成為文化,同時光照文化、淨化文化、提升文化”,因為“信仰應本地化,文化應福音化”。

教宗表示,這個國家的人民使他深受感動。他們經歷了考驗,卻其樂融融,在苦難中以智慧相對。教宗也提到,這個國家有許多兒童,也懂得讓他們微笑。“在東帝汶,我看到了教會的青春:家庭、兒童、青年、許多修生和有志度奉獻生活的人。我可以毫不誇張地說,我在那裡呼吸到‘春天的氣息’!”

一個創造和諧的教會

最後是新加坡,“極現代化的城邦國家”,在那裡“基督徒是少數族群”,教會卻很活躍,“在不同民族、文化和宗教之間致力於創造和諧與友愛”。教宗強調,在這個富有國家,跟隨福音的人成了“鹽與光”、希望的見證人,這希望“比經濟收益所能確保的還要更大”。

教宗最後感謝這四個國家的人民,他們“以這麼大的熱情和這麽大的愛”款待了他。教宗也感謝這些國家的執政人士“給予很大幫助”,使他第45次使徒之旅得以“順利進行”。教宗也對所有相關人士再次表達他的感激之情。

鏈接網址:www.vaticannews.cn

訂閱電郵新聞:http://www.vaticannews.cn/zh/newsletter-registration.html

2024 September 18, 14:16

最新的接見活動

閱讀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