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神父訪談(一):把讓我不自由的東西留在墳墓裡
(梵蒂岡新聞網)美國耶穌會士馬丁(James Martin)神父最近出版了一本書名為《拉匝祿出來吧!》的新作,描述的是《福音》中的人物拉匝祿,他是瑪爾大和瑪利亞的兄弟及耶穌的朋友。在《福音》的記述中,耶穌經常住在伯達尼這3位兄妹的家裡。關於這本新書,馬丁神父接受梵蒂岡電台-梵蒂岡新聞網的訪談。今天我們介紹訪談的第一部分,他寫這本書的緣由。
您對拉匝祿的興趣是如何產生的?
最初意大利導演澤菲雷里(Franco Zeffirelli)引起我的關注,他是《納匝肋人耶穌》影片的作者。我年輕時看了他的這部電影,一個最戲劇性的場景正是拉匝祿的復活。鏡頭中有一個人從墳墓裡走出來,管弦樂隊的音樂響起,眾人都跪倒在地。這讓我想知道這人是誰,這個拉匝祿是誰?為何我對他知之甚少?這兩個這麼直率、純樸對待耶穌的姐妹又是何人?於是,我開始了畢生長期的探索,想了解這個人到底是誰。
您去過福音事件發生的地方。認識到《福音》不是一種理論或一部小說,而是在我們歷史中的一個確切時期、一個確切地點發生的事,這有多重要?
神學家稱之為“獨特性的轟動”,即福音發生在一個特定的時期、特定的地點及特定的人物中,當你來到福音事件發生的地方,你就能更好地理解歷史事件。對我來說,來到拉匝祿的墳墓前極為重要,我首次去伯達尼拉匝祿的墳前也是一次非常感人的靈性體驗。我走進墳墓,那是一個非常陰暗潮濕的洞穴。
我那時想:“我該在這裡祈求什麼呢?”我運用了一些依納爵的默想,說:“我可以針對那些我想留在墳墓裡的東西祈禱。”哪些事情使我不自由、受到束縛或成為奴隸呢?我如何能聽到天主邀請我走到露天地的聲音?我感覺到這非常強大的力量。後來,我帶著朝聖者來到那同一個地方,邀請他們做同樣的默想。我們能把自己的什麼留在墳墓裡呢?
他們許多人走出來時都在哭泣。就這樣,我想到我該寫寫這個題材。
參觀聖地時,最令人感動的一個經驗就是進入聖墓。耶穌的復活是一個獨特事件,祂是真人,卻也是天主。復活關係到我們每一個人,因為我們相信我們終將復活並進入永生。然而,在拉匝祿的事件中,我們看到的是一個死了四天後又復生的人。耶穌給了他重生的機會。
拉匝祿的復活是與我們相關的一個事件。他是我們中的一個。耶穌在一天當中的每個時刻都在召喚我們,要求我們走出來,擁抱新生命,將一切不能使我們自由的事物拋在腦後。我在書中作出類似的省思,我認為這是出自神學家雷蒙德·布朗(Raymond Brown)的思想。復活主日,耶穌從墳墓走出來,留下了祂的殮布和汗巾。祂不再需要它們了。然而,當拉匝祿走出墳墓時,他身上仍然纏著布條和汗巾。他將會再次需要它們,因為他將再次死去。
這個奇跡的另一個特點是,我們知道復活者的名字,而我們卻不知道納因城寡婦的兒子或雅依洛的女兒叫什麼名字。對於拉匝祿,我們知道他的名字,知道他的家人是誰、他住在哪裡。這意味著什麼呢?
《新約》的學者們說,若我們知道十二門徒之外的人的名字,這表明他們是初期教會所熟知的人物。有趣的是,在《路加福音》中有接待耶穌的瑪爾大和瑪利亞的故事,這些人物在《福音》中都很相似。瑪爾大比較活躍,瑪利亞較傾向於靜默祈禱。在《若望福音》中,在拉匝祿復活的記述中,瑪爾大做了什麼?她趕快先去見耶穌,而瑪利亞則留在家裡。她們的性格和個性都反映在兩部福音中,這是她們歷史性的標誌。
鏈接網址:www.vaticannews.cn
訂閱電郵新聞:http://www.vaticannews.cn/zh/newsletter-registration.html